印度教的(hindu)和佛教禪修(buddhist meditation)的區別

冥想是一個過程,透過這個過程,一個人控制他/她的思想,並誘導一種意識模式,要麼獲得一些好處,要麼讓思想簡單地承認是內容,而不被內容認同,要麼只是作為目的本身(Slagter,2008)。在這個寬泛的定義中,冥想是練習者以不同的目的,以不同的技巧進行的練習。有些人把它當作放鬆心靈的方法,有些人這樣做是為了產生積極的思想,還有一些人把它當作增強心靈力量的方法。冥想也被認為有能力治癒修行者的某些疾病,在...

印度教的(hindu)和佛教禪修(buddhist meditation)的區別

介紹

冥想是一個過程,透過這個過程,一個人控制他/她的思想,並誘導一種意識模式,要麼獲得一些好處,要麼讓思想簡單地承認是內容,而不被內容認同,要麼只是作為目的本身(Slagter,2008)。在這個寬泛的定義中,冥想是練習者以不同的目的,以不同的技巧進行的練習。有些人把它當作放鬆心靈的方法,有些人這樣做是為了產生積極的思想,還有一些人把它當作增強心靈力量的方法。冥想也被認為有能力治癒修行者的某些疾病,在精神環境中,一些修行它來調節心靈走向某種神聖的力量。

關於冥想的一些最早的參考是在印度大約公元前5000年的梨俱吠陀中發現的。在公元前6世紀到5世紀之間,冥想在佛教和耆那教中發展起來,隨後是***蘇菲教派(Lating 2002)。猶太教的《托拉》(Verman,1997)中也提到了冥想。在***中,冥想是指一種祈禱形式,信徒們集中精力於上帝的啟示。今天,冥想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,沒有任何宗教背景的參考,但技術仍然像幾千年前一樣。在目前的背景下,重點將放在印度冥想和佛教冥想之間的區別。

印度教冥想

在印度教(原為薩那那法)中,冥想有著重要的地位。冥想的基本目標是達到修行者的精神(阿特曼)與無所不在和非雙重全能者(帕拉馬特瑪或婆羅門)的統一。這種自我狀態在印度教中被稱為莫克沙,在佛教中被稱為涅盤。但與此同時,據說印度僧侶和後來的佛教僧侶也透過冥想獲得了神奇的力量。印度教的**規定了某些姿勢來達到心靈冥想的狀態。這些姿勢被稱為瑜伽。在古印度的吠陀經、奧義書和《摩訶婆羅多》等包括《吉塔》在內的**中可以找到瑜伽和冥想的明確參考。布里哈達蘭尼亞卡奧義書將冥想定義為“變得平靜和集中後,一個人感知到自己內在的自我(阿特曼)”(Flood,1996)。在印度教的冥想方法中,有一套規則要在瑜伽的過程中遵循,以成功地練習冥想。這些是倫理紀律(Yamas),規則(niyamas),**(asanas),呼吸控制(pranayam),一點專註(dharana),冥想(dhyana),最後是救贖(samadhi)。沒有上師的正確知識和訓練,很少有人能達到禪宗的階段,據說達到最後階段的人更少。喬達摩佛(原為印度教王子)和室利羅摩克裡希納據說成功地達到了救贖的最後階段(三摩地)。

瑜伽,冥想的基本結構據說有許多有益的影響,只要身體和精神健康是關心。在帕坦加利,古老的印度醫學文獻中提到了瑜伽治療疾病的能力。全球醫學界越來越認識到瑜伽的這些生理益處。

佛教禪修

佛教的禪修觀念與佛教的宗教和哲學密切相關。歷史學家推測,冥想的基本思想是從印度教傳入佛教的,因為佛教的創始人本人也是印度教**,在獲得摩訶之前。佛教思想和禪修實踐儲存在古代佛教文獻中。在佛教中,冥想被認為是通往涅盤之路的一部分。喬達摩佛陀據說已經發現了兩個重要的心理素質,從練習冥想中產生。這些是;靜謐或寧靜,構成並集中了心靈和洞察力,使修行者能夠探索構成有知覺存在的五個方面,即物質、感覺、知覺、心理形成和意識。

意識形態差異

在印度教,冥想背後的意識形態比宗教更具精神性。在印度教中,冥想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,比如身體、精神和精神上的提升,以及心靈的控制。在極端意義上,冥想是與造物主或帕拉瑪塔結合的方式。另一方面,佛**不相信上帝,但認為冥想是他們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。佛教禪修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自我或涅盤。

技術上的差異

在印度教文獻中所描述的冥想技巧是非常困難的,即使是在技巧和意義的層次結構中的一些較低層次的冥想技巧,也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掌握。在古代印度和中國的文獻中都有關於印度僧侶獲得神祕力量的記載,比如飛行,透過觀察物體來打破物體等等。另一方面,佛教的冥想技巧要簡單得多,儘管據說古代佛教僧侶曾用冥想來提高格鬥技巧。

範圍差異

與印度教相比,印度教冥想的目的和技巧的範圍要廣得多。人類的所有三個方面,即身體、精神和精神,都是透過冥想的概念來解決的。而在佛教中,冥想是他們宗教實踐的一部分。

  • 發表於 2021-06-24 18:18
  • 閱讀 ( 48 )
  • 分類:宗教

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

大乘佛教(mahayana)和金剛乘(vajrayana)的區別

金剛乘與大乘的區別   佛教是一種來自亞洲的偉大宗教,在全世界有數百萬信徒。這個宗教是以佛陀的教導為基礎的,佛陀是一位印度王子,他透過非暴力和慈悲來實現覺悟和永恆的幸福。在幾個世紀的過程中,出現了許多...

  • 發佈於 2020-10-16 06:50
  • 閲讀 ( 51 )

催眠術(hypnosis)和冥想(meditation)的區別

...一種治療方法。冥想也是一種來自宗教背景的練習,比如印度教和佛教,可以讓人找到內心的平靜。首先,讓我們按照以下方式定義這兩種技術。催眠可以被定義為使一個人進入一種狀態,在這種狀態下,他們很容易對建議或命...

  • 發佈於 2020-10-16 15:40
  • 閲讀 ( 63 )

冥想(meditation)和睡覺(sleep)的區別

...來就一直在練習,這在許多宗教中都很常見,包括佛教、印度教和***。然而,現在,冥想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,它對健康有很多好處。 你可以透過冥想來減輕你的壓力、抑鬱、痛苦和焦慮。它也會給你帶來其他好處,比如內...

  • 發佈於 2020-10-21 20:19
  • 閲讀 ( 42 )

大乘佛教(mahayana)和上座部佛教(theravada buddhism)的區別

...不強調素食主義,但大乘佛教嚴格遵循素食主義。   Buddhist Monks by Darren On The Road (CC BY 2.0) img.centered,.aligncenter{display:block;margin:0 auto 24px}.gallery-caption,.wp-caption-text{font-size:14px;font-size:1.4rem;font-weight:600;margin:0;text-align:center}.ent...

  • 發佈於 2020-10-24 08:06
  • 閲讀 ( 45 )

濃度(concentration)和冥想(meditation)的區別

...沉思”。有趣的是,現在有很多種冥想技巧正在出現。在佛教中,很多方法都是用來冥想的。這樣可以讓個人獲得心靈的平靜。正如你所觀察到的,專注和冥想有明顯的區別。這可以概括如下。 濃度(concentration)和冥想(meditation)...

  • 發佈於 2020-10-27 00:08
  • 閲讀 ( 47 )

佛教(buddhism)和印度教(hinduism)的區別

佛教和印度教都起源於印度,佛祖,佛教的先知,來自印度教家庭。事實上,印度**甚至認為佛主是“大薩瓦他”或“毗濕奴主的十個轉世”的一部分。然而,這兩種宗教之間有許多根本的區別。...

  • 發佈於 2021-06-22 12:05
  • 閲讀 ( 65 )

佛教(buddhism)和錫克教(sikhism)的區別

佛教vs 錫克教 佛教和錫克教是全世界廣泛信奉的宗教。這兩種宗教雖然起源於印度次大陸,但在信仰、神性、救世方式、**等方面卻有很大的不同。 比較這兩種宗教,錫克教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宗教。佛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30年...

  • 發佈於 2021-06-23 07:27
  • 閲讀 ( 61 )

藏傳佛教(tibetan buddhism)和佛教(buddhism)的區別

藏傳佛教與佛教 佛教是一種包含許多信仰和傳統的宗教。它被分成許多教派,有著不同的信仰、傳統和習俗。藏傳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,很難分辨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區別,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佛教。這個宗教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悉...

  • 發佈於 2021-06-23 14:30
  • 閲讀 ( 72 )

印度教法(hindu-dharma)和薩那那法(sanatana-dharma)的區別

...立的一神教的**中規定的有組織的宗教或宗教義務。但在印度教或印度教的背景下,它有不同的內涵。術語“法”可以追溯到梵語“Dhri-dhato”,字面意思是維持或持有,或是不可分割的東西,如AC Bhaktivadanta Sri Prabhupada所描述的...

  • 發佈於 2021-06-24 15:03
  • 閲讀 ( 84 )

印度教占星術(hindu astrology)和西方占星術(western astrology)的區別

...的季節波動(Marshack,Alexander,1972) 原產地差異 吠陀或印度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,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,基督誕生之前。吠陀占星術(Jyotish)是吠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,在印度已經實踐了幾千年。吠陀有六種成...

  • 發佈於 2021-06-24 17:28
  • 閲讀 ( 48 )
賊帥的樓主
賊帥的樓主

0 篇文章

作家榜

  1. admin 0 文章
  2. 孫小欽 0 文章
  3. JVhby0 0 文章
  4. fvpvzrr 0 文章
  5. 0sus8kksc 0 文章
  6. zsfn1903 0 文章
  7. w91395898 0 文章
  8. SuperQueen123 0 文章

相關推薦